燕子,这种亲近人类的小鸟,不仅是春天的使者,也是人们心中的幸运符。在我国东北部,燕子有两种常见的形态:一种是愿意进屋筑巢的,颈部鲜红,白色的肚皮映衬着它们精巧的巢穴;另一种则更爱在屋檐下的户外筑巢,身下白色带有黑点。不论是哪一种,它们都有一个神奇的本领——年年回到同一个地点筑巢,好似对那片屋檐有着不解的情缘。
燕子的巢穴主要是用泥巴、草茎等材料筑成,这种巢穴比较脆弱。在野外,它们很容易受到风吹雨打、天敌的攻击。而人类的屋檐能为它们提供很好的遮风挡雨的场所,像天然的保护伞一样。而且,屋檐的位置相对较高,许多在地面或者树上活动的天敌,如猫、蛇等很难轻易地够到燕子巢,这大大提高了小燕子的安全性。
其次,方便获取建筑材料。燕子筑巢需要用到泥巴,人类居住的环境附近往往有一些适合取材的地方,比如房前屋后的小泥坑、沟渠边等。这样它们在取材时不用长途飞行去寻找合适的泥巴,节省了时间和体力。
奇特的是,燕子并不是不怕人,而是经过长期的进化和适应,对人类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信任。在人类长期的活动过程中,燕子发现人类一般不会主动伤害它们,尤其是在屋檐下筑巢后,人类的驱赶行为相对较少。
而且,它们敏锐地察觉到,人类居住的环境周围往往有丰富的食物资源。燕子主要以昆虫为食,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居住环境会吸引众多昆虫,像庄稼地里的害虫、在灯光周围飞舞的蚊虫等,这为燕子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供应,所以它们愿意在人类屋檐下筑巢。